首页 常识

老北京的庙会有五种,你知道是哪五种么?

100人浏览   2024-12-18 10:37:17

曾经广布于华夏大地的庙会,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活动,被很多学者称为“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”。它因常设在寺庙里或附近而得名,又称“庙市”或“节场”,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社祭,源于古人对神|明的信仰和供奉。

据推测,早期的庙会是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参与的群体性祭祀行为,《礼记·祭法》中记载有“王为群姓立社,曰大社……自为立社,曰王社。诸侯为百姓立社,曰国社……自为立社,曰侯社。大夫以下,成群立社,曰置社”,立社意为建造生祠,这段关于“立社”的描述,是与庙会相关的最早的文字记载。

而北京的庙会,相传起源于辽代(907年—1125年),目前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元代熊梦祥的《析津志》,其中有写到“……至十九日,都城人谓之燕九节……俱往南城长春宫、白云观……”。元代时,人们为了纪念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,将他的诞辰日正月十九,称为“燕九节”,又作“宴九”“筵九”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,被誉为“北方第一大观”的白云观,是全真派第一丛林。其庙会始自元代,是北京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庙会,也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、香火最盛、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开庙,以宗教活动为主,除了有正月十八的“会神仙”和十九的“燕九会”这两个重要活动,还有吸引游人的摸石猴、窝风桥、打金钱眼等。



这时的庙会大多是每年开放一次的节日庙会,至明代,庙会随着庙宇的大量兴建逐渐增多。经过发展,庙会从广义的角度定义,被分为有庙和无庙两种,又根据功能和服务对象不同,被分为五种。

其中一种是在举行佛教和道教祭祀活动,以及庆祝传统年节时开市的传统节日庙会。前面所说的白云观庙会就是典型的节日庙会,还有一个老北京人最爱的厂甸庙会,是北京典型的春节集市。

厂甸原本是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的一条小街,因为琉璃厂的兴建和外迁而被圈入城内,明嘉靖年间东华门和灯市口一带的灯市,因考虑到皇宫和皇族的安全,部分被挪到了琉璃厂附近。后来厂甸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,成为新春时节的游览胜地。厂甸庙会有市无庙,采用了“街头庙会”的形式,其规模在乾隆年间就已相当可观,民国时期发展至全盛,其范围以海王村公园为核心,北起和平门,南至虎坊桥,西到南北柳巷,东至延寿寺街。庙会上各色货物五花八门,几乎无所不有,上元节时搭棚悬灯,热闹非凡。被称为北京历史上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、影响范围最广、最负盛名的庙会。


另一种是按月或遵循着某种规律,在固定时间举行的定期庙会。旧时北京庙会以旧历为准,有“逢三土地庙、逢四花市、逢五逢六白塔寺、逢七逢八护国寺、逢九逢十隆福寺”的开市习惯。民国时期有五大定期庙会,以位于今东城区的隆福寺庙会为首。

隆福寺庙会最初在明清年间是逢旧历的初九和初十开庙,至民国全盛时,为顺应百姓需要,改为逢阳历一、二、九、十日举行庙会。有俗语道“东富西贵”,东边隆福寺庙会的游客多为达官富人,这里的商贩数量和供应规模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,有“诸市之冠”的美称。除了奇珍异宝,隆福寺庙会还有许多北京地道小吃,尤以庙中喇嘛所做的豆汁最是有名。至今日,隆福寺依旧是品尝京味小吃的好去处。


还有一种是纯粹的进香敬神|明,谓之香火,这一种保持着庙会较为原始的样貌,娱乐和商业活动为附庸。位于今天东城区的雍和宫,在清乾隆年间,由雍正帝即位前的潜邸,改为了藏传佛教寺院。每年旧历正月三十,雍和宫都会举办“打鬼”节日,由寺里的僧人装扮成各路天|神将领|魔驱祟。这一天来雍和宫礼佛的人有很多,信众们虔诚地礼佛、燃香、转经。此外在山门外,还会有一些卖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和儿童玩具的小摊,夹杂一些娱乐活动的摊场。时至今日,还有雍和宫正月初一上头香的文化传统。

最后两种分别为春场和行业庙会。有说法称北京的庙会在高峰时曾达到60余处,它们都曾风光而繁盛。但在民国时期,因为受到了新兴思潮的冲击,加上连年动|乱使得百姓生活日益困苦,庙会难以为继,由盛转衰,有的随着庙宇被拆改损毁而渐渐沉寂消失,有的被新的娱乐活动所取代,有的则传承了旧时庙会,同时适应了社会的新需求,得以保留了下来。但不论它们的结局如何,都是北京这片古老大地上,浓墨重彩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