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
在海南省定安县的中部有座山峰,叫文笔峰,它平地拔起,山色秀美,与定安南丽湖山水相依、形意相生,自古被视为“南溟奇甸”人文之大成的象征,也是海南岛人文景观的一个缩影。
千百年来,这里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,诞育了许多闻名遐迩的贤德雅士,众多美丽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广为流传。
相传道教南宗实际创始人,南宗五祖白玉蟾在文笔峰登仙崖上羽化登仙,后人便在此修建了玉蟾宫,玉蟾宫是道教在海南唯一的合法庙宇,被道教奉为“南宗宗坛”。
作为南宗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,玉蟾宫环文笔峰而建,以南宗建筑风格为基调,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、结构最完整的仿宋古建筑群。
建筑结构完整、风格鲜明,有二十余座建筑殿阁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体周围,殿宇美轮美奂、雕刻精妙绝伦。整体壮观古朴、气韵万千,系统地展现了道家主题文化特色,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。
现如今,玉蟾宫特色和地位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:
玄门宗师第一文笔;
南宗丹道第一阶梯;
沧海桑田第一见证,
所以又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宫”。
它为何能获此殊荣,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——道教“南宗五祖”白玉蟾。
颠沛流离 天涯寻道
白玉蟾,原名葛长庚。享年95岁(存疑),海南海口人。6岁时父亲去世,母亲改嫁白家,遂改姓白,因母亲生他时梦见有白蟾入怀,更名为白玉蟾。
他从小就聪慧绝伦,饱读诗书,12岁去参加童子试,作有诗:
山河大地作织机,百花如锦柳如丝。
虚空白处做一匹,日月双梭天外飞。
只因出身不好未中,便不想着考试了,十六岁时开始离家出走,云游求道。恰逢乱世,颠沛流离,尝遍疾苦,死里逃生。他说:“记得兵火起淮西,凄凉数里皆横尸。幸而天与残生活,受此饥渴不堪悲。”如此苦难的经历,无疑给他人生的道路予以重大的影响。
后来因为见义勇为,过失杀人,不得不到处逃亡,到处寻仙问道。他先后游历过罗浮山、武夷山、龙虎山等地,史记他"或狂走,或兀坐,或整日酣睡,或长夜独立,或哭或笑,状如疯颠"。
之后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——道教南宗第四代传人翠虚道人陈楠,遂拜其为师,潜心学道。翠虚道人认为白玉蟾有神仙之才,携他一同云游,后定于罗浮山修道,以金丹火候秘诀传授与他,成为南宗金丹派的传人。
白玉蟾尊崇朱熹理学,引儒家理学入道,丹法道儒结合,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,收元长、彭耜、陈守默、詹继瑞等为徒,打破了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。
嘉定年间,七十余岁后,白玉蟾被召入太乙宫中,为皇帝讲道,封紫清明道真人。
他在道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,在儒学思想上造诣也颇深。历代对《道德经》的注解多达三百多本,注解者包括了葛洪、王羲之、司马光、赵佶、李贽、王夫之、纪昀等各朝代的文化巨擘,但清朝编纂《四库全书》时,总编纪昀选用的就是葛长庚的《道德经章句注》。
随身无片纸 落笔满四方
白玉蟾不仅涉猎群书,学识渊博,精通儒学、道学、佛学,在诗书画上也成就斐然,颇具神秘色彩。
前段时间,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“绘冠南天——粤藏宋元书画特展”,其中展出了一件特殊的书法作品——《足轩铭卷》。
这幅作于宋理宗宝庆二年(1226年),白玉蟾时年33岁为友人周耎长高士所书。其书法行草相间,结体率意而不失沉蕴,笔势清劲爽健,用意超凡脱俗,有晋人风度,为名家精品,世所罕见。
他的狂草应该是诸体中最好的,《天朗气清诗帖》上承张旭和怀素,下开明代草书之风气。书作中点画游走,笔势矫健,挟风涛之气,韵度天成,仙气十足。
白玉蟾行书兼具颜真卿和黄庭坚的笔意,具体说来就是用笔转折带竖钩的圆曲像颜真卿,而横画的伸头却像黄庭坚,结体也像黄庭坚比较宽松。在南宋书坛允推上品,可以说是继黄庭坚后草书第一人。
在绘画上,元汪兆镛《岭南画徵略》载的广东宋代画家仅白玉蟾、何裕夫二人。《御定佩文斋书画谱》:“白玉蟾尤妙梅竹,而不轻作,间自写其容,数笔立就,画工者不能及。”
白玉蟾不止书法和绘画均独自名家,还擅长音律舞蹈。清代罗浮山冲虚观留有乐器四十余种,为白玉蟾的遗物。白玉蟾音乐代表作为《云敖八曲》,传说当年夜静月明时,真人白玉蟾琴自横膝,弹指一奏,四山猿鸟云霞皆应,明周宪王《吕洞宾花月神仙会》载:“白玉蟾舞袖翩翩”,真可谓能歌善舞,文艺全才。
早春
宋·白玉蟾
南枝才放两三花,雪里吟香弄粉些。
淡淡著烟浓著月,深深笼水浅笼沙。
诗词中的《早春》被编入传统蒙学经典《千家诗》。
白玉蟾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个性的道人书法家、画家,亦是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,历代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宗仙诗大家,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人。